广州化工

广州蒙古族的适应性研究 

来源:广州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20

一、广州蒙古族生活状况及认同

随着城市转型,从地域城市转向移民城市,城市居民主体变得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流动性,族群关系的研究将成为都市人类学的主流[1]。随着少数民族从乡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沿海的移民趋势,周大鸣[2]和高永久、张继焦、沈林[3]、许宪隆等专门主持过城市中少数民族研究的主题。巫达、张应强和朱爱东[4]等学者也对都市族群的族群意识形成及认同和表述方面做了相关研究。一批优秀的城市民族志也出现,马强、王琛[5]的研究可以说是此方面的代表作。但当今学界对城市蒙古族的研究仅限于北方城市——呼和浩特和北京,尚未有关于广州蒙古族的研究成果。

2015年广州市政府公告,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71.8万人,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户籍少数民族人口8.8万人,人数较多的主要有壮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瑶族;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63万人,人数较多的民族主要有壮族、回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广州市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快、增幅最大的城市之一。广州的蒙古族人,估计有2—3万人。

据相关调查研究,广州蒙古族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因为工作调动、求学及应聘工作等形式而定居广州。另外一个则是来广州务工、做小生意的蒙古族个体人群。追溯蒙古族流入广州求学、工作的历史,我们可以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进入广州的蒙古族主要以考学、调动分配等形式居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不少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来广州打工、开店、做生意。因此,广州蒙古族的来源渠道便可分为来广州务工、做生意的途径和来广州求学、工作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的进入,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扩招,有数以万计的蒙古族学生进入广州;其次是来广州经商以及政府企业派驻人员中的蒙古族人;其三是来广州务工的蒙古族,其中绝大多数从事与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工作。进入广州的蒙古族人从事的最典型行业为民族餐饮业,据笔者调查,广州有包括位于番禺区钟村镇金辉酒店一楼(祈福医院对面)的羊之道西部美食城、黄埔区地铁5号线文冲站附近的非常蒙古美食城和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的新蒙古族酒家等在内的几十家蒙古族餐厅。这些在广州的蒙古族餐厅以极具特色的蒙古菜肴为主打,像烤全羊、羊排、羊蹄、蒙古馅饼等等。这些餐厅提供的牛羊肉食材不仅都是纯草原牛羊,价格也不高,而且装修独具蒙古风情,专门设有草原风情的蒙古包,蒙古包内典雅舒适,还配有驻唱的歌手乐队。

(一)广州蒙古族的居住模式

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优秀的大型旅游集团,是集饮食、酒店、旅游为一体的多元企业集团。像深圳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企业一样,他们聘用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员工从事少数民族特色表演,使其生活工作在一起。其中由道尔吉老师带领的蒙古族表演队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小型的蒙古族聚落。在广州也有一小部分蒙古族聚落是因为来广州经商而形成的。在广州市番禺区有五六家蒙古族特色专卖店,近80个员工住在祈福新村附近,形成了一个小的聚集点。他们均来自内蒙古,以卖民族特色食品及经营民族餐饮业为主。由于其中一家规模较大的店子可以统一从内蒙古进货,再批发给其他小型店铺,因此这一群店铺及蒙古族老乡均聚集在此,一起做生意,一起生活。此外,像广州大学城这样学校密集的地方,集多个高校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蒙古族学生为一体,相对地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蒙古族学生聚集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广州的蒙古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二)广州蒙古族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指人与人之间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一个个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即人的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圈。因此蒙古族这样外来的流动人群必定要寻求关系并建立网络来适应广州生活。据调查发现,广州的蒙古族由于进入渠道的不同导致社会融入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差别,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

首先,因为工作调动、求学及应聘工作等形式而定居广州的蒙古族,由于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就社会交往面来说比较广。他们任职于政府机关、教育、卫生等各个部门行业,除了同学、同乡、同事之外,还会有更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如王高娃,内蒙古通辽人,本科毕业后来广州工作已有20年,现供职于某外语培训机构。她的人际关系范围除了同学、同乡之外还有来广州共事过的新旧同事。

上一篇:广州新移民群体的构成、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