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化工》
传统骑楼街作为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传统街巷,是广州历史发展中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广州市共有26.5km的骑楼街传统街巷,3000多栋传统骑楼建筑,分布在中心城区的60条道路上,保护发展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广州骑楼的起源
(一)“干栏起源”说
通过对广州博物馆展出的汉墓出土遗物——干栏的考证,干栏是一种上面住人,下面饲养家畜和堆放杂物的建筑,其特点是干爽、通风、避暑、防潮,适合岭南亚热带气候。这种干栏,当时只满足了居住和从事农牧业活动的要求,并没有商业的需求。直到“檐廊式”建筑出现,并在唐宋时期与商业开始结合,才逐渐由“坊市”发展到“街市”。
新西兰学者黎庆文在1999年考察广州后认为,广州的骑楼是由古代广州铺前檐蓬演变而成,清代西关一带的商业街有19个“甫”;上九路、下九路和第十甫路原来都不叫“路”,而叫“甫”。
(二)“西风东渐”说
骑楼这种建筑形式出现于2000年前古希腊,其产生一方面是缘于古希腊对公共生活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和其地中海气候有关,骑楼的半室外走廊特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能遮风挡雨的公共活动空间或商业空间。后来,随着欧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逐渐传入中国,广州骑楼上窗户的花式、墙上的雕饰、阳台的设计等都和西式教堂非常相似。同时,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与广州有着类似的气候条件和商业需求,当时广东有很多人到这些地方谋生,这些华侨回国后仿照南洋地区建筑的整体结构在广州兴建新的骑楼。因此不难发现,广州的骑楼在整体结构上与南洋地区的很相似。
总的来说,以上两种说法都有一定可取性。“干栏起源”的干栏奠定了骑楼的内部结构,是广州骑楼的基础;“西风东渐”说更多是影响骑楼的外部装饰与风格。
二、广州骑楼出现的原因
(一)气候条件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且潮湿,能遮风避雨的骑楼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广州市民的欢迎。在雨天,骑楼可以用来避雨以防淋湿;而在晴天,骑楼可以用来遮挡太阳,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由于骑楼第一层通常不作家居使用,从而避免住在比较潮湿的一楼。因此,正是因为广州的气候条件使骑楼在广州得以大规模建设。
(二)政策影响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曾打算把广州建设成世界大港及花园城市,并以广州为中心进行一系列交通配套的建设;在此规划中,骑楼商业街就在其中。与此同时,《催领骑楼地办法》的颁布也确保了骑楼兴建。
(三)商业因素
广州在商业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前列,骑楼的产生适应了当时广州商业发展的需求。骑楼的一楼可以用作零售业,也可以用作餐饮业等。骑楼所提供的商铺可以节省土地的空间,使住宅区和商业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这也是骑楼大规模兴建的原因。
(四)人力因素
当时政府部门聘用了一批留学归来人员指导商业骑楼街的建设。部分华侨在认识到骑楼的优点之后将大量资金投入国内骑楼建设,不断捐钱捐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骑楼商业街的兴建。
三、骑楼的现状及其保护
(一)骑楼的衰落
在广州不断向“国际大都市”方向发展的同时,骑楼似乎越来越与“现代”一词格格不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广州开始迅速发展,伴随着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骑楼逐渐衰落。旧城区的骑楼缺乏必要的维护修缮,街区内的建筑较旧且密度高,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大部分骑楼所处的道路狭窄,使得骑楼街区容易发生交通堵塞。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骑楼也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旧城区中一部分居民已经移居至新城区或海外定居,留在骑楼社区的多为年龄较大者或外来务工人员。在以上诸多原因的影响下,骑楼逐渐衰落。
(二)骑楼的现状与保护
当年兴建的广州骑楼,除被拆掉的以外,多数依然保留着。如今,大德路、大新路一带的骑楼,由于年久失修,其外墙剥落腐蚀的情况十分严重,其他地方的骑楼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骑楼作为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相应的保护,最大程度地保护骑楼建筑和骑楼文化已是刻不容缓。
1.政府层面
上一篇:探寻法餐中的新东方主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