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化工》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我国古代书院产生在唐代,据《玉海》一书的记载:“唐明皇置丽正书院,集文学之士。”这是比较早的书院,但尚未成为培育人才之所。[1]自丽正书院以后,历代均出现众多由官方或民间兴建的书院。他们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儒家及其他学术、思想、文化的传播,同时在国家与地方之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岭南地区的开发,广州逐步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又由于濒海的特点,使其在古代而至近代乃至于当代的中外交往交流上地位突出。是故,本文藉由对于广州书院的历时性考察,以期见微知著,能够对于岭南乃至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有一层更为丰富的理解。同时,于当代教育亦有所裨益。
一、广州书院的历史变迁
禺山书院是广州地区第一间略具规模的书院,建于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位于当时广州府学背后,就是今天越秀区中山四路附近,宋大夫梁百揆讲学于此。广州禺山书院可以算是广东第一间制度较完备的书院,正式有了讲学之举。[2]南宋淳祐四年(1244)经略使方大琮又建番山书院[后湮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李元浩在新城清水濠改建],这是广州最早的两所书院,但书院没有普及。[3]在元代,广东新建或改建的书院只有八间,但此时广东书院制度逐渐完善。在元代,广州地区创立的书院,有史籍记载的只有玉岩书院一间。[4]明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书院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朝初年,统治者不重视书院,书院没有得到发展。到了明代中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学院的控制,使书院官学化,书院得到了发展。据统计,明代全国共创建书院1239所,而广东有168所。这不仅较之宋代的26所,元代的34所有长足的发展,而且在全国书院数中比例之大,也能看出明代广东书院发展势头之猛。[5]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广东书院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本土的学术大师将学术与书院结合起来,他们创办书院的目的是进行学术研究以及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如:湛若水是广州市增城区人,他创办书院“有40多所,其于广东创办的知名书院有:广州的白云、天关、小禺、上塘等,增城的龙潭、独冈、莲洞等,西樵的大科、云谷、天阶,罗浮的朱明、青霞、天华,曲江的帽峰,英德的清溪、灵泉等”[6]16所。在这一时期,广州书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文献记载,从明代嘉靖至崇祯年间,广东共有书院102所,广州则占十分之一。[7]据曾燕闻研究:“明代书院:长江流域51%,珠江流域30%,黄河流域19%;到清代,珠江流域已兴复的书院比例上升到38%,长江流域尚占44%,但是在新建书院中,珠江流域所拥有的书院数已超过45%,而长江流域只占35%左右,黄河流域则约占18%”。[8]明代中后期创办的部分广州书院详见表1。
表1 明代中后期创办的部分广州书院[9]书院 创建期 地址 性质 创建者白沙书院 1531年 广州崇报寺 官立 吴允祥粤洲书院 1535年 广州小北门 官立 --天关书院 1550年 广州城东 私立 湛若水镇海书院 嘉靖年间 粤秀山下 私立 王渐逵讲学处迂冈书院 嘉靖年间 粤秀山下 私立 伦以谅慎德书院 嘉靖年间 粤秀山麓 私立 霍韬龙德书院 1580年 广州承恩里 官立 知县冯渠营道书院 万历年间 广州濠贤街 官立 按察徐用检
清代初期,统治者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政策,广州书院发展缓慢。到了清中后期,书院逐渐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清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下诏命令地方创办省会大书院,由地方规定书院章程,地方政府参与书院的运作过程,并以科举考试为办学宗旨。清代开始建立由省、府和州县书院组成的全国性官办书院系统。这一时期广州书院也得到了发展。“从康熙元年(1662)至嘉庆末年(1820),广东创建书院数量达225间,盛极一时。”[10]据刘伯骥统计,清代广东新建书院411所,广府新建124所,约占四分之一。[11]
到了清代后期,广州书院仍得到了发展。“从道光元年(1821)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东创建的书院多达156间”。[12]1820年,两广总督阮元在广州创建学海堂,学海堂以教授经史书院古文为主,切实从事学问的研究。废除章句课试,不考时文,只设学长不设山长。学海堂开创了广东近百年经史致用的学风。1867年,两广盐运使方濬颐创办菊坡精舍,聘请陈澧担任菊坡精舍山长,以教授经史古文为主,进一步推动了书院的创新。1869年,王凯泰在广州市应元路建立应元书院。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1888年,张之洞在广州西村开办广雅书院,学生可自由选择,兼习文章之学,原定学制3年,后改为9年;教学既吸收传统方式,又具有新学的特色。清代广州主要书院详见表2。
上一篇:“硬核”广州值得托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