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化工》
晚清的广州社会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势力进入之后出现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在中与西、新与旧的巨大磨合斗争过程中,东西方物质文化碰撞与交融急剧加速,宗教领域的互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传教合法化的历史语境下日益频繁,烙印在耶稣会士的论著中,这些外文著作成为研究晚清广州社会宗教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国内出版翻译的相关文献数量仍非常有限,对其梳理整理也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英国传教士约翰·亨利·格雷(1823-1890),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曾先后获文学硕士、法学博士、神学博士学位。1852年被任命为英国安立甘教会驻广州主教,后升任香港维多利亚教区的副主教,在华传教多年,精通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个人专著数部。其中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with an itinerary一书描述他在广州时的见闻与感想,该书至今仍未有中文译本,笔者将依凭1974年旧金山出版的英文本,系统梳理格雷在广州游观佛教道场的行迹,藉此管窥晚清广州社会变动历史格局下佛门的真实面相。
一、旧象:晚清广州佛门的历史传承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受地理环境与“一口通商”政策影响,来华新教传教士已有20人,①陈利敏:《晚清洋商与传教士在广州文教领域的互动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鸦片战争后,在广州的传教士渐增,英国传教士约翰·亨利·格雷便是其一。1873年,他曾先后参观了广州海幢寺、海幅寺、净修庵、华林寺、长寿寺、西禅寺、光孝寺、六榕寺、檀度庵、观音寺、大佛寺、永胜寺、地藏庵、永泰寺、药师禅林、白云庵、大通古寺、鹫峰寺、东明寺等寺庙。这些佛教道场既有规模恢弘的丛林,亦有微不足道的尼庵。寺院僧尼人数,较大规模的如海幢寺有一百多名,而海幅寺、西禅寺、白云庵等寺庙则仅两到三名。尽管格雷见到的只是广州城佛教场所的冰山一角,但是,这些寺庙在这位传教士的笔下熠熠生辉,无不在彰显着“海滨法窟”②蔡鸿生认为广东地处岭海交通要冲,不仅是梵僧东来弘法之要站,还是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祖庭所在,故有“海滨法窟”之美称。详见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页。之美称在晚清的延续。
在两种异质文化交锋碰撞的过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直观的佛教神像,格雷不断详述了各个寺庙的佛像,涉及的有三世佛、四大金刚、四大菩萨、达摩、齐天大圣等。坐骑不同的四大菩萨、左右排列的十殿阎罗、诞自岩石的齐天大圣等都受到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广东本土佛教偶像——达岸禅师(918-978)的记述。最早记载禅师传记的文献是元代的《大德南海志》,据载禅师俗姓梁,法名志清,新兴人。曾在韶州南华寺受戒,依云门宗文偃门下,受南汉国主刘晟尊宠,后在广州东南大通镇建宝光寺(即大通古寺),“汉主遣使往助其役”,成南汉官修二十八寺之一。达岸坐化后,“有灵光烛乎方丈,数刻乃散。”于是弟子龛像镇寺,“凡遇水旱疾疫,祷无不应”,逐渐演化为地方崇拜偶像。宋政和六年(1116),朝廷赐号“达岸慧通证觉禅师”。①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6-128页。迨至晚清,格雷迈入大通古寺,仍然见到达岸禅师拥有众多的信客,香火鼎盛,在佛教徒虔诚的祈祷下,达岸禅师愿意赐予干旱大地所急需的三尺甘霖。②[英]John Henry Gray,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with an itinerary,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1974,p645-646.格雷一方面用 “the attribute of omniscience”(全知的属性)来描绘达岸禅师,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其突出的求雨功能,也就抓住了禅僧肖像具备可供人祝祷祈福的神力特质。通过对达岸禅师的刻画,可以看出这位传教士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在对琳琅满目的佛教神像介绍的同时,格雷还关注到了令人新奇的佛教节日。盂兰盆节,是佛寺为芸芸众生举行荐亡法事的重要节日,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5《乡俗》记载:
(七月)望前三四日,焚衣楮,祀先代,曰‘烧衣’。乡中重盂兰盆会,每醵钱建水陆道场,以超幽魂,谓之‘万人缘’。③(清)吴荣光撰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5《乡俗》,《广州大典》第220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年,第233页。
其因有别于西方的追悼仪式而被格雷详加阐述:在每年七月十四、十五和十六日三天期间,许多寡妇和其他女人带着痛苦的泪水,悲伤哀悼着她们去世的丈夫、亲属或朋友。为了适当地庆祝这个独特的仪式,僧侣在寺庙中竖立了许多小的临时祭坛,并且在每个祭坛上方放置了红纸条。这些红纸条写上写着亡者姓名,用来超度先人亡灵,早日脱离地狱。在这个悲痛的时刻,妇女们哀嚎震耳欲聋。④[英]John Henry Gray,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with an itinerary,p545-546.
上一篇:由海珠寺的沉浮看宋代以降广州社会的变迁
下一篇:没有了